中共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
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廣州市地方志館
2024年7月17日,廣州市地方志館榮幸地接受了美籍華人黃紹鏘先生、張秀霞女士夫婦的慷慨捐贈,這是他們第七次將珍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捐獻給故鄉(xiāng)的地方志館。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(廣州市地方志辦公室、廣州市地方志館)主任、一級巡視員黃小晶、郭嫻女士全程出席捐贈接收儀式,并與黃紹鏘先生、張秀霞女士夫婦進行座談交流,商議以數(shù)字化形式開發(fā)利用展示館藏郵票的歷史價值。
合影留念
核對檢查明信片
簽署捐贈資料
黃紹鏘先生、張秀霞女士夫婦本次捐贈的19張明信片,跨越了歷史的長河,每一張都是對廣州豐富歷史與文化的珍貴見證。其中包括1838年的十三行通商口岸的西洋畫,記錄了當時唯一特許的海外貿(mào)易機構(gòu)的繁榮景象;1907-1915年間的廣州街頭照片,生動展示了清末民初廣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市井風情;還有來自1900-1920年英國的明信片,描繪了珠江上的客船和戰(zhàn)船,反映了當時廣州與世界的聯(lián)系與交往。
1838年的十三行通商口岸 西洋畫
1907-1915年清末民初廣州街頭六張照片
1900-1920年英國明信片 - 珠江河上的客船
此外,還有珍貴的沙面老照片,展示了曾經(jīng)繁華的沙面島的歐陸風情與商業(yè)活力;蘇格蘭攝影師John Thomson在19世紀拍攝的廣州街景,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視覺資料;以及其他多種歷史場景的明信片,如1910年的廣州街頭、五層樓的老照片等,每一張都是歷史的鏡頭,凝聚了歲月的沉淀與城市的變遷。
1901-1907年的沙面街景
1905年沙面橋 - 海峽殖民地
街頭神壇黑白照片
這些明信片通過視覺圖像展示了清代至民國時期廣州的市容市貌、風土人情和重要歷史事件,不僅為歷史學家、文化學者及公眾提供了直觀而詳細的歷史證據(jù),具有極高的文獻和收藏價值,更是對廣州城市發(fā)展和文化傳承的有力見證,幫助我們追溯城市的歷史足跡,理解廣州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演變。
感謝黃紹鏘先生、張秀霞女士夫婦的無私捐贈,他們的奉獻是對故鄉(xiāng)文化的深厚熱愛的表達,也是對廣州城市文化的傳承的重要支持,這些文物將為廣大市民提供研究和了解廣州歷史的獨特資源。廣州市地方志館將繼續(xù)致力于文化遺產(chǎn)的保護與展示工作,積極開展各類展覽、教育活動和數(shù)字化項目,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得以廣為傳播與共享。
圖文:殷書悅